文/李素超
短片《夜》(Night),单频影像,5分20秒,循环播放;
多媒体装置《夜曲》(Serenade)
艺术家驻地,CFCCA, 英国曼切斯特,2022年 © Han Mengyun
夜是这样一种匿名的存在,它将我们淹没其中,又消弭了万物。那些被遮蔽的恰恰留下了一种不在场的在场,如幽灵般挥之不去的赤裸的存在。现居于伦敦的艺术家韩梦云近日在一弄画廊呈现的多媒体装置《夜》(2022)正是向这些陌异性敞开的结果:黑夜、女性、少数民族、以及古老的手工艺,打开一场与他者间的对话。
短片《夜》(Night),单频影像,5分20秒,循环播放;
多媒体装置《夜曲》(Serenade)
艺术家驻地,CFCCA, 英国曼切斯特,2022年 © Han Mengyun
泛着黑色光泽的幕布似波浪悬吊于整个天花板,墙壁上投影着一部蒙太奇式的影像,旁白的诗句来自艺术家近期书写的四首小诗,文本同该装置并置展出在画廊的空间内,它们之间的连接与互动构建了《夜》的场域。可见,韩梦云的实践体现在对多种媒介的运用和结合;悬挂的幕布以侗族亮布为材质——一种常见于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布料,需经过数次浸染、捶打、晾晒、涂抹鸡蛋清等多道工序制成,多以蓝靛为染料,完成后的布面闪闪发亮。因制作工艺尤其繁复,在纺织工业技术尚未发展成型的早期,完成一片侗布需要侗族女性持续数个月夜以继日的工作,艺术家想象她们的集体劳作浸染在一片片有如黑夜般沉静的靛青色布料上,女性生产者们隐匿的身份如消弭在黑暗里的存在者的幽灵,织入每一处纤维。它们横亘于天花板木结构的横梁中,看似漂浮的黑色云朵,渲染出夜的晦暗不明。
1956年,上海印刷研究所的成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字体的发源地,画廊的所在地的前身正是该研究所的工业和研发用房,古老的印刷术曾在此地发展更迭。艺术家对侗布工艺的追溯恰好是对此建筑空间原初功能的回应,数字技术的冲刷无疑昭示了所有传统工艺的黄昏,但它们从未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缠绕在这里。
短片《夜》(Night),单频影像,5分20秒,循环播放;
多媒体装置《夜曲》(Serenade)
艺术家驻地,CFCCA, 英国曼切斯特,2022年 © Han Mengyun
短片《夜》(Night),单频影像,5分20秒,循环播放;
多媒体装置《夜曲》(Serenade)
艺术家驻地,CFCCA, 英国曼切斯特,2022年 © Han Mengyun
如果说侗布装置是作为生产者的女性劳作的潜影,那么投影在这片人造夜色下的一则短片则将作为孕育者的母亲的身份与身体进行了诗意的转译,隐含艺术家对现实中诉诸于女性身体的暴力和规训的关切及激荡的情感共振。发生在徐州丰县的八孩女子事件让掩埋在社会最深处的阴暗显形,触发了艺术家写下一组诗集,并被用作短片的旁白。影像本身更像是基于文字而作,画面跟随文字的意向及其滲透的情绪流动:“指甲壳里生出蓝苗/出自海洋,却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炸开的石头里流淌出新鲜奶汁/湿润了果实里藏匿的蝴蝶翅膀”,在名为《夜I》的一首诗中,韩梦云如此写道。作为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写作构成了韩梦云艺术实践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也反哺了她其他作品形式的视觉语言,好比影像作品《自白》体现了她对于法国作家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提出的“阴性书写”概念的践行,以及从经文和古代手抄本中汲取灵感的一系列绘画创作。
短片《夜》(Night),单频影像,5分20秒,循环播放;
多媒体装置《夜曲》(Serenade)
艺术家驻地,CFCCA, 英国曼切斯特,2022年 © Han Mengyun
在韩梦云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其深受东方哲学思想和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启发。侗布装置形似一幅伸展开的墨色卷轴,不难联想到同样以中国传统美学为鉴的艺术家徐冰的《天书》装置的视觉形态。吉尔·德勒兹把思想比作影像,韩梦云的影像的写意方式正犹如她的思考方式,一种差异化的非连续性。艺术家近期在巴塞尔的个人项目“玻璃球游戏”中的系列绘画从相互交织的民族学、宗教、历史和当代文化叙事出发,以传统印度木章拓印法创作了三联画《洁净与危险》(2022),通过对纹样的处理重思世界的分类体系和既定秩序。这也表现在她的另一件装置《天空的逻辑》(2021)中,悬挂的布料上印有各式纹样,搭建出模仿印度神庙和敦煌洞窟结构的造型,使之形成一处冥想的场域,承载人们对宇宙空间的想象,其中建筑与织物的互动关系也在本次作品《夜》中得到了延续。
我们可以把《夜》理解为这样一种延异(différance):非线性、多重媒介的拓展、衍射般的实验踪迹,消解一切主客体的对立关系和一种固定意义的存在。黑夜本身正是如此,它是光的延异而非其对立面,那些被遗忘、遮蔽、拒斥的,完全暴露在黑暗中,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观察和感受。